姐妹同心绽放时代芳华

来源:bob综合体育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5-10-15 11:20:00

  如种子般破土生长,将信仰的根系深扎乡村沃土。扎赉特旗的姜志华,用二十年光阴将荒山浇灌成绿海,以生态经济双赢的硕果诠释坚守的力量;突泉县的贾楠,在葡香园里攻克技术难关,带领姐妹们用藤蔓编织共富梦想;乌兰浩特市的刘子雁,通过有机稻米产业链激活潜能,让订单农业的硕果挂满枝头;科尔沁草原的莲小,则以散养鸡场的温情带动,托起千家万户的致富希望。

  她们的足迹里,有精耕细作时的辛勤汗水、有直播镜头前的创新火花、有手把手传授技艺的温暖传承、有为民发声的智慧担当。这些鲜活的故事,恰似信仰浇灌出的文明之花,在兴安大地上绽放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更见证着新时代农牧区女性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伟业的坚定信仰。

  金秋的科尔沁草原,风里已裹着微凉。科右中旗建辉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的散养鸡场里,此起彼伏的鸡鸣声透着生机。合作社理事长莲小正弯腰检查鸡雏的长势,粗糙的手掌抚过雏鸡绒毛,眼里满是温柔。“这批鸡得再添层保温垫,最近早晚温差大。”她转头对身旁的妇女姐妹叮嘱道。

  这位皮肤黝黑、笑声爽朗的草原女性,用二十余载的光阴,从普通农家女成长为带领众多妇女脱贫致富、荣获多项荣誉的巾帼带头人。她的故事,如同草原上蜿蜒的河流,既有奔涌向前的执着,也有润物无声的温情。

  2003年,刚当选嘎查委员兼任团支部书记的莲小,看着身边的妇女们守着几亩薄田愁眉不展,心里冒出个念头:“得带领大家找致富的路子!”那时农村养鸡是个新鲜事,没技术、没经验的她,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一口气养了500多只鸡。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拌饲料、清鸡舍,看着鸡雏从掌心大小长到三斤多,她开玩笑说,夜里做梦都能笑醒。可灾难来得猝不及防。鸡群突然开始蔫头耷脑,没多久就倒下去一片。“当时哪知道是球虫病啊!”回忆起那段日子,莲小眼眶泛红,“蹲在鸡舍里捡死鸡,500多只鸡最后没剩几只,忙活大半年全赔了。”

  第一次创业失败没有打垮她,2007年,一次去内蒙古民族大学培训的机会,成了她的“转机”。四个月里,她像海绵吸水般学习计算机操作,第一次点开百度搜索“养殖技术”时,眼睛都亮了;种养殖课程上,她把笔记记得密密麻麻。2009年,不服输的莲小再次“押注”养鸡,这次她带着从培训班学来的技术,一口气养了1500多只鸡。鸡群顺利出栏那天,她却犯了愁没销路。看着满圈的鸡,她咬牙装了满满两筐,骑着三轮车往城里的大饭店跑。“老板,我这是草原散养鸡,肉质特别嫩,您先尝尝,不要钱!”她一家家送,一次次说。有饭店老板尝过后果断下单,机关食堂也成了固定客户,“莲小散养鸡”的名声慢慢传了出去。2012年,她召集嘎查里想创业的妇女姐妹,成立了科右中旗建辉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咱们抱团干,就不怕再跌倒!”莲小说。

  合作社的路越走越宽,莲小却从没想过“停下脚步”。2014年,在盟旗两级妇联的推荐下,她去呼和浩特市参加了“全国巾帼科技特派员暨新型职业女农牧民培训班”,不仅拿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职称,还系统学习了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回来后,她立刻扩大养殖规模,带着7名妇女姐妹养了2000只鸡,这次不仅养殖成功,还打开了稳定销路。“我知道没技术的苦,所以只要有人想学习,我就倾囊相授。”这些年,她给困难群众免费送鸡雏,手把手教防疫、养殖技术,最后再高价回收,带动200多户困难群众靠养鸡摆脱了贫困。

  如今的莲小,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科右中旗政协委员的她,30多件提案被政府采纳,其中5件成了优秀提案,她也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作为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她成功调解近300件案件,用草原女性的温柔与公正化解矛盾;作为旗妇联兼职副主席、巾帼宣讲团成员,她走进苏木镇、嘎查村,讲养殖技术、讲家庭家教家风,听过她讲课的村民都说:“莲小大姐没架子,讲的都是咱能用得上的技术,跟着她干,心里踏实!”

  2024年,合作社的草原散养鸡存栏量达4000多只,牛300多头,还带动6个嘎查160多户妇女用“借鸡还鸡”的模式养殖了2.1万只鸡,与北京签订了长期回收合同。二十载风雨兼程,莲小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盟级“三八红旗手”,她依旧保持着最淳朴的模样她会在鸡舍里蹲半天检查鸡雏,她会为乡亲们的难题跑前跑后,她会把自己的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分享出去。

  夕阳下,莲小站在合作社围栏边,看着远处成群的鸡在草原上踱步,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只要能让更多姐妹过上好日子,这一切都值了!”她的声音在草原上回荡,像一粒种子,在科尔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秋日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金黄的稻子泛起层层稻浪。前公主陵嘎查村民刘巴达码正忙着收割水稻。“以前家里种普通水稻,劳累一年,收入却不多;现在跟着刘总种有机稻,不仅收入翻了番,我还当上了基地负责人,日子踏实又充实。”刘巴达码的话,道出了众多妇女在天极农业带动下的生活变化。

  2014年,刘子雁创办了内蒙古天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的水稻种植基地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与前公主陵嘎查,这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优质稻米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当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奠定了基础。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以“做最好吃的大米”为初心,更将“带动农户增收、破解妇女就业难题”融入发展脉络。刘子雁深知,要让妇女真正的完成自身价值,不仅要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更要为她们传授技能,让大家凭技术实现价值。

  多年来,天极农业定期举办公益农技培训班,聚焦有机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从羊粪发酵施肥到降解地膜覆盖除草,每一项技术都针对妇女的操作特点细化讲解。“不难学,老师讲得细,跟着步骤做就行。”刘巴达码回忆起培训经历仍印象非常深刻。这些培训不仅改变了妇女们“靠经验、凭感觉”的传统种植观念,更让她们掌握了“零农药、零化肥”的有机种植技术。为扩大覆盖面,公司还专门开设妇女专场培训,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她们从“家庭主妇”转型为“田间能手”。

  在天极农业的有机水稻基地,妇女们已成为重要力量。降解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使田间管理更轻松高效无需喷洒除草剂,只需做好灌水工作,一名妇女就能照料大片稻田。“我们每年与东苏嘎查、前公主陵嘎查村民签订有机水稻订单,从供种、施肥到种植方法、育秧时间,全部由公司统一安排。妇女们跟着干就行,既不用操心销路,也不用外出打工,安心种地就有稳定收入。”刘子雁介绍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妇女们通过订单种植有机水稻,真正的完成了“家门口就业、地里头增收”。

  除种植环节外,天极农业对稻米产业链的延伸探索,也为妇女们开辟了新的就业空间。如今,在天极农业的带动下,慢慢的变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活跃在稻田间,用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妇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兴安盟妇联的支持下,我们会继续完善培训体系,拓展就业岗位,让更多妇女在稻米产业中实现价值,把兴安盟大米品牌越做越好。”刘子雁对记者说。(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一婧)

  在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新生村,每当提及远近闻名的葡香园,村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她们的“带头人”村妇联主席、突泉县绿源葡萄专业合作社成员贾楠。2019年,返乡创业的她从几亩家庭葡萄地起步,破解种植难题、争取政策支持,让村里的妇女手握“增收果”,撑起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种植葡萄活儿不重,但要心细,咱们姐妹最擅长!”作为妇联主席,贾楠敏锐发现葡萄产业与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细心很契合。在兴安盟妇联指导下,她走家串户动员,手把手教管理,把葡香园打造成妇女就业的“主阵地”。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贾楠主动当起“技术推广员”。为了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葡萄品种,她主动联系辽宁等地的苗木供应商,反复沟通,带头开展试种示范。“口感好、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好的品种,我就鼓励大家试种。”在她的积极推动下,新生村的葡萄品种结构一直在优化,采摘期从每年的7月份持续到国庆假期,有效提升了葡萄产出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而贾楠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她的是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传统冷棚的结构缺陷,棚顶冷凝水滴在葡萄上,形成难看的锈斑,严重影响商品价值。贾楠第一时间与村“两委”班子协商,共同寻找破解之道。“换一套新型棚架要好几万元,让百姓自己投入资金,压力太大。”她深知农户的难处,于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最终,通过成功申请“京蒙帮扶”项目资金,对村里的冷棚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不仅解决了冻害问题,也完全解决了葡萄锈斑问题。

  “贾楠带着我们干,我们心里有底。”村民刘春媛家的葡萄从裸地种植改为冷棚种植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这正是贾楠示范带动效应的生动体现。在技术革新上,她带头使用生物菌肥替代尿素,改善土壤板结;第一家装上防鸟网,减少鸟类啄食损失“自己家先做示范,让大家看到实效,他们自然会跟着学。”这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务实方法,极具说服力,一步步推动着新生村葡萄种植走向标准化、精细化。如今,葡香园里妇女们忙碌的身影,早已成为乡村一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风景线。目前,全村共有葡萄种植户60余户,种植培养面积达480亩,可年产鲜葡萄30万斤,每年接待游客达5000余人。

  随着葡萄产量的提升,贾楠又把目光投向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光种得好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知道新生村的葡萄。”她拿起手机,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当起了“新农人”主播。直播间里,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葡萄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真实生长记录;短视频中,她向网友展示用羊粪施肥的绿色种植过程。这种“透明化”的宣传方式,迅速赢得消费者信任,不少顾客循着视频找到村里采购。

  如今,村集体成立的绿源葡萄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种植户凝聚成利益共同体,统一标准、共享资源、共拓市场。

  从一个人返乡创业,到带动一群妇女创业;从自家8亩家庭果园,到形成规模产业;从提篮小卖,到采摘经济。在新生村,每一颗甜美的葡萄,都凝结着一位妇联执委的初心与汗水,而贾楠的故事,正是兴安盟无数返乡扎根、建设家乡的巾帼奋斗者的缩影,闪耀着新时代农村女性的智慧与光芒。(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刁博禹)

  金秋时节,兴安盟扎赉特旗宇震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妇女们穿梭林间,动作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姜志华扎根乡土二十载,带领千余名姐妹绿化荒山、脱贫致富的生动注脚。从最初的245.1亩荒山,到如今万亩托管林,她蹚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路。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如春风吹进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和平村,年仅24岁的姜志华毅然承包了村里245.1亩荒山。“没有水,就从自家井里一桶一桶抬水;没有电,就白天种树,晚上摸黑浇水。”回忆创业初期的日子,姜志华感慨万千,布满老茧的双手记录着那段艰辛岁月。

  凭借二十年的持之以恒,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自2005年起,她在林下成功试种芍药、防风、黄芩等40多种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200多亩。如今,她累计栽植山杏、苹果、山丁子、榆树等果树超过15万棵,这片林地年均创造经济价值超300万元。2017年,她牵头成立了扎赉特旗宇震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8年获评“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称号,2022年又获得“兴安盟巾帼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通过不断探索,姜志华逐步构建起“荒山绿化+立体农业”的多元发展模式:林上果木成林,林下药材飘香,同时发展牛羊养殖200余头(只),形成了良性产业链。目前,合作社托管林地面积达8000亩,今年新增合作管理的分红林地2000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姜志华深知,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妇女联合会的有力支持。2018年,合作社获得全国妇联扶贫资金5万元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地建设资金3万元;今年,兴安盟妇联又资助合作社采购4800株芍药苗和210棵榛子苗,助力建设“北疆巾帼生态林”。姜志华把这份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积极回馈乡邻。合作社每年创造灵活就业岗位超千个,其中女性占比达80%;设有长期固定岗位30个。还定期组织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活动,发放果树苗和药材种子,鼓励大家发展庭院经济。她向困难群众免费发放果树苗、中药材苗、种子等,并采用“以借还本”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姜大姐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学会了技术后,我家的收入翻了好几番。”合作社成员、和平村村民李艳超激动地说。

  岁月不负耕耘者,荣誉见证奋斗路。从被评为“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到“十佳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再到2024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姜志华的荣誉册上,每一项荣誉都是对她坚守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女性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的诠释。

  如今,姜志华脚步未停。除了打理合作社,她常邀请周边学校的学生来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把绿色环保的种子播进孩子们心里;未来,她还计划进一步打响“妇”字号品牌,让更多妇女共享生态致富的红利。

  二十年扎根乡土,姜志华用行动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答卷:当巾帼力量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便孕育出了经济增收、生态改善、群众幸福的“三赢硕果”。(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欣媛)